昨天看了天下雜誌的3篇文章,一篇是李家同教授撰文:不能再陷入「高科技」的迷思,以及「微薄就業兩大現象:從工讀生到最年輕的襄理」,李教授認為高科技固然重要,不過趨勢高科技的發展基石,還是需要基礎科技,譬如:化工、機械,如果政府過於強調高科技的種種,反而會讓產業發展失去平衡,而人才的培育上也易會造成人力供需不均的後果,而當情況發生時,要補救都為時已晚,因為上述兩者都是長時間累積才能達成,更可看出政府掌舵者領導角色的重要,另外就是對於高科技的定義上,不要有所偏頗,使一般民眾認為高科技專屬一部份,譬如:半導體、電腦等台灣民眾熟悉的,而忽略在所有產業中都有核心難度高的技術、知識,甚至需要加以整合,將上述的思維轉換教育科技上,就是應用好的方法或工具能提昇學習者成效者,都是好的教育科技,不要只為追求新科技而認為新的、難的才是對學習有益,如果將原來教學方法或工具改善,可能會有更佳的結果。
第二篇文章讓我覺得這一波金融風暴的肆虐下,產生種種結果的最後影響,就是人力發展供需已脫離大家每天運行的軌道,似乎也加劇大前研一所提出M型社會的現象,到底要如何因應與重新檢視每個人學校所學與理想職務的思維,對於40歲以下的就業者,並無法解決整體環境改變下的人力需求,文中以麥當勞年經襄理與工讀生的比較,要讓讀者知道喜愛你的工作,充滿熱情迎接每個挑戰並隨時學習,除此之外,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可參考第三篇「征服微薄就業時代 失業率背後」一文,大前先生認為最重要的是成為一位知性生產的人,培養語言、財務、問題解決等一整套專業的能力,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則提出「職涯專案化」的概念,他強調要適應工作是一個個專案,有開始有結束,處於流動的狀態,每一個專案都是多種能力的組合,求職者必須累積不同的能力,不論是否在同一間公司,得有從A專案轉進B專案的能力,所以能在職場上勝出的,經常是持續累積個人能力的工作者,產業變動激烈,勞動者處理的業務內容也不斷在改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對年輕人的建議:要繼續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延伸閱讀
- 關於大前先生提到的知性,分享天下雜誌2006年7月19日第351期天下雜誌的「創意決勝時代」的六大能力:設計分高下--獨特性美感及意義。故事賺大錢。整合讓電腦無法取代人腦。同理心深入顧客。玩樂。追尋意義--生命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dmntit.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html - 還有這本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81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