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 第一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2008/11/30
摘要
本研究在開放原碼Moodle學習管理平台,以德菲法調查專業管理社群對於此領域學習要素的觀點,以作為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的資料來源,先以文獻探討為基礎後,依照分析、設計、發展、評鑑的系統化流程,規畫Web 2.0網路環境德菲法運用的流程,以提供後續學習地圖或其他領域在Web 2.0環境運用德菲法的參考。
關鍵詞:德菲法、專案管理、學習地圖、Web 2.0、Moodle
人類在遇到重大挑戰時,總會運用群體的力量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德菲法就是一個被廣泛運用在蒐集眾多專家觀點的方法,可以找出多數專家心中對議題的主要觀點,而隨著網路環境的普及,網路德菲法更成為一項有效率的工具,提供讓更多專家參與的機會,對於議題意見、智慧的蒐集是更方便的,而學科領域或跨領域學習地圖的開發,需要更多老師或專家提供對學習要素關聯關係的觀點後才能完成,尤其是當學習要素多達百項時,德菲法中專家的遴選一般約在數十人,研究者認為Web 2.0的網路環境,對特定專業的學習社群進行德菲法的調查,應是未來運用的趨勢,而目前有許多免費或商業版的網路的調查工具或服務,故本研究選擇研究者熟悉的Moodle學習管理平台的回饋單,來規劃專案管理學習地圖的Web 2.0德菲法的應用。
2 Web 2.0的群體智慧
「Web 2.0」的概念是從O'Reilly與MediaLive討論國際研討會議題開始,由O'Reilly公司的副總Dale Dougherty提出,在Web 2.0概念裡視網路為平台,使用者的定位是自己控制資料如何呈現,在Flickr、.del.icio.us乃給予標籤而不是分類,Gmail、Google Map、AJAX則強化者使用體驗,PageRank、eBay、Amazon將使用者視為貢獻者,Google AdSense授與末端使用者自我服務的權利,部落格是參與而不只是出版,維基百科是對人完成的信任;如同2006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YOU」,表示Web 2.0網路中任何一個「你」的影響力都是舉足輕重的,所以任何一個Web 2.0應用的成功都是透過善用「你」的智慧、影響力來完成(盧澤宇,2006)。
2.1 網路德菲法的實施
德菲法是一種集體決策的技術,常用來對未來事務的預測和集體的決策,是獲得專家一致觀點的一種方法,在1953年由Daleky和Helmer提出,Daleky指出德菲法所意欲察知的是專家的意見,整個認知過程包含知識、推測、意見等資訊,實行的程序主要是結合群體專家意見的優點,而免除面對面討論所帶來的情境壓力,故可將德菲法的實行程序簡單視為一個結構化的傳播過程,而實際執行德菲法並沒有一定的程序可遵循,需依據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產生些許的差異,不過一般會依照典型德菲法來實施綱要,首先確認研究進行的主題,再依據問題選擇專家,專家的選擇上宜多樣化,可減少預測的誤差,人數部份則與研究的信度呈現正相關,表示越多的專家,越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建議人數不應少於10人,一般在10至30人之間,然後即可進行第一輪問卷,通常採開放式問題,讓專家自由表達,以蒐集廣泛意見,第二輪問卷設計以第一輪回收問卷為基礎,綜整專家意見並參考文獻,設計成條列化問題或陳述,以類似李克特氏量表由專家評定順序、重要性,第三輪及其後的施行,就是整理前一輪回收專家意見問卷,進行統計分析,通常包含平均數、中位數、四分位差,直到專家群的意見達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穩定為止(Dalkey, 1972; Harold A. Linstone & Murray Turoff, 1975; 張宜慶,1998);爾後因網路環境的普及,有人開始使用電子郵件來傳遞蒐集問卷,具有快速和低成本的優點,而電子問卷的方式亦隨著網路科技發達,更加的蓬勃發展,其中網路論壇、電子佈告欄、電子郵件和全球資訊網路是較常被用來進行調查工作,其優點包含調查成本低廉、資訊傳遞快速、確知傳遞狀況、無時間或區域限制、回答較具彈性、缺少社會情節效果、專著效果、便於資訊回饋、節省紙張耗費等(余兆鴻,2004;張宜慶,1998)。
3 教材內容分析
學習地圖或稱為學科概念及構圖的設計,其實是喚起人類在視覺心像上記憶的一種貢獻,今天大多數的教學方案中強調抽像符號在讀、寫、算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日活中一般人對圖像的空間記憶的能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而原因就在於人類使用語言機制以前,視覺器官就已經高度的發展,也是早期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從原古人類根據生活的經驗繪製動物、風景圖像,人類就開始以視覺器官學習識讀圖像的能力(郭俊賢 & 陳淑惠,1999);而學習地圖的使用就是讓學習者腦中呈現專家認知結構的圖像,其脈絡除了是認知的關聯外,還包含了順序,學習地圖的內涵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必須協助學生建立的知識架構,瞭解學習目標,視學習者的回應調整上課的步調等工作,學習地圖只是將上述程序具像化、精緻化,並解決一般對教師教學效能的質疑,因為學習地圖的建置過程,老師需要將數本教材、參考資料的的知識,與本身認知結構對應,老師需不斷反思、重構原本的認知脈絡,有時學科的知識領域較龐大,或是跨學科等的學習地圖建置,還需要與其他教師討論、確認、互相學習,自然能提昇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是教師進修專業的良好工具(蔡秉燁,2007),所以學習地圖是一個對學生或教師而言都是學習與教學的藍圖。
學習地圖的產出流程其實就是系統化教學的教材分析,也就是將教材進行結構分析,其程序包含學習目標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結構分析及學習評量等四個階段,要特別注意是每一個學習要素,也就是學習目標,並一定是一個學習單元的名稱,一個單元通常包含多個學習概念,需以學習概念來製作學習要素清單,如此在分析兩兩要素的學習先後關係時,才能避免因一個要素中又包含多個學習概念,而產生學習先後順序的混淆,或是無法具體區分的情形(蔡秉燁,2007);當完成學習要素列表後,一般可以電腦輔助分析方法來繪製學習地圖,也就是配合詮釋結構模式(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的協助,便能減低心智上負荷,輕鬆完成學習地圖的產出(佐藤隆博,1996;蔡秉燁,2007),而布林運算資料即為教材結構分析的第二個程序,需要老師或專家以試算表為輸入工具,將兩兩學習要素的關聯關係為具體或是有關、強相關即標示「1」,反覆進行直到沒有懷疑為止,不過當學科知識龐大或是有跨學科的教材時,其學習要素數量也會較多,僅靠幾位教師或專家輸入學習要素兩兩關係的布林值,對他們而言亦是很大的身心負荷,對於學習地圖的開發造成阻礙,此時可以運用德菲法來蒐集多數專家的學科知識來發展學習地圖(Karppinen, 2008; Rao et al., 2005)。
4 專案管理
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將管理知識、技術、工具和方法綜合運用到一個專案活動上,是管理學界在近年形成一種專門的學術及專業,其應用研究已擴及各管理領域,其被引用的論文數從60年代起,至90年代已超過2000篇,成長達60倍(Kloppenborg T. J. & W.A., 2002),PMI美國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制定的PMBOK專案管理知識體系,並於2001年取得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的認證,專案管理成為一普遍可接受的標準,專案由許多的過程組合而成,每一過程都包含為產生某一結果所採取的一連串活動,依活動性質與目的之不同,區分為起始過程、計劃過程、執行過程、控制過程,與結案過程等五個過程群組(Process Groups),來強化管理過程(Leverett, Tabatabaei, & Schrottner, 2006);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為美國專案管理學會(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開發的一個關於專案管理的標準,2004年第三版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認定為作業標準,標準編號:IEEE Std 1490-2003,並被廣泛應用在不同行業,例如:營建、土木、軟體、工程、汽車等產業(中文維基百科,2008),目前第四版的電子全文資料已於2008年10月在PMI官方網站釋出(PMI, 2008),PMBOK Guide(第三版,2004)將五大流程、九大知識領域,由44個流程群組所組成,每個流程組均包含投入(Input)、工具與技術(Tools & Technology)、產出(Output),以PMBOK Guide「6.2活動排序」流程組的內容為例,參見圖1,可看出專案經理要能夠運用時程規劃的工具與技術,才能有效的產出專案時程綱圖,PMI在專案管理認證推行的三層認證體系包含CAPM國際助理專案管理師、PMP國際專案管理師,PgMP國際計劃管理師認證等,截至2008/10目前全世界具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的人數約23萬人,國內的PMP人數則約4624人(截至2008年7月統計),在2007年期間成長率曾為全球第一名。
圖1 PMBOK Guide Third Edition「6.2活動排序」流程組內容
5 Moodle學習管理平台
5.1 Moodle學習管理平台介紹
電腦教學是一種發展潛力最大的個別教學系統,能夠透過電腦與個別學習者互動,根據學習者的反應給予分析式的回饋或難易適中的教材,甚至可以提供遊戲式或問題解決式的學習情境,使學習者在一種啟發式的情境下學習,而電腦教學就是一種需要事先完整設計的教材運輸系統,教學計畫非運用系統分析後,才能在教學系統中運作,也就是包含學習者、教學計畫、機器(教學系統)三者的循環系統(李咏吟,1987),而目前大家在數位學習中接觸的學習平台(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就是「機器」的角色,可看出它在數位學習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擔任傳遞的角色外,還包含回應、回饋等,國內外中有需多的學習管理平台,如商業利性質的WebCT,國內的訊連科技,開放原碼的Moodle,而根據eLearn雜誌報導,由Alexa的網站流量數據顯示,Moodle的網絡流量在第二位LMS供應商:試用版的Blackboard之上,表示開放源碼軟體似乎是越來越受到歡迎,在美國(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conducted by EDUCAUSE in 2007)對於開放原碼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校園的接受率提升近百分之三十(ASTD, 2008);Moodle官方網站的開放原碼社群資源中,提供數百種的模組區塊、範本、論壇是擴展Moodle學習平台的重要資源,網站可選擇Windows或是Linux作業系統,平台中MySQL資料庫及PHP物件導向程式語言都具有跨平台的特性,而且是開放原碼中使用度極高的應用軟體,以目前在官方網站註冊的Moodle網站在201國家共有46252 個(2008/10/27),台灣地區有617個(Moodle.org, 2008d),Moodle平台雖具有上述的優勢,與其它商業學習平或是開放原碼的學習平台均有其不足之處,不過Moodle平台中應用多種的教學原理,除了豐富預設的線上資源及活動可供選擇外,也可自官方網站下載免費外掛模組來擴充功能(Moodle.org, 2008c),或是利用Moodle開發人員社群資源、自行開發(Moodle.org, 2008b)。
5.2 網路問卷的建立
在Moodle 2.0版中提供回饋單的新模組,提供學生表達對課程設計或是老師授課方式的建議,可以針對每一個活動結束之後以回饋單來調查學生的直接反應;每個回饋單可以建立個別的名稱,並加上說明,以及問卷時間的期限;回饋資料可以記錄使用者名稱為匿名或是原本登入Moodle學習平台中的身份,前者在統計頁面看不到填答者的身分,後者則可以看到每位填答者身分及其填答結果;填答後的統計分析結果亦可設定為填答後立即顯示或是隱藏;管理者也可以選擇收到每次問卷填答的電子郵件通知;對於填答次數可設定只能填答一次或是沒有次數限制;Moodle平台亦可為每題問題加上編號及完成填答後的提示文字;問題的編輯可選擇簡答題、數字答案、問答題、多重選擇等類型;回答的方式可設定強制回答者必需回答本題或是選擇性的;也可以加上確認碼的設計,防止問卷被有意者大量輸入,影響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完成問題的設計後,再選擇適當的樣版來排版問卷,填答後的結果管理者可匯出為Excel資料,作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亦可將回饋單的問題以XML資料格式匯出;Moodle 2.0版的回饋單模組除了自行設計問卷外,也可自行建立為任何形式的電子表單,不需要有程式背景即可輕鬆完成,端看使用者的創意及規劃(Moodle.org, 2008a; 歐展嘉,2008),研究者所建立Web 2.0德菲法與一般德菲法功能需求的比較,請參見表1。
德菲法功能需求 | 對應Web 2.0德菲法電腦網路功能 |
建立專家群名單 | 以專案管理社群為專家,透過社群平台寄發電子郵件,當專家登入Moodle平台後申請會員而蒐集專家群名單 |
問卷設計 | 在Moodle平台的回饋單直接編輯問卷,也可將外部XML問卷資料檔匯入 |
傳送問卷 | 由社群主動登入平台填答 |
回收問卷 | 問卷結果直接在頁面呈現 |
控制研究進度 | 專家透過隨機問卷選擇來填答 |
問卷結果統計 | 提供百分比統計功能,或是匯出至Excel進一步統計分析 |
專案結果輸出 | 可將單一問卷結果匯出,或是自資料庫檔案匯出全部問卷資料 |
提供研究者與專家間的互動管道 | 可使用電子郵件、Moodle平台簡訊功能、討論區或是部落格 |
表1 Web 2.0德菲法與一般德菲法功能需求的比較表(參考張宜慶,1998)
6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分析-設計-發展-評鑑系統化觀點的程序,並反覆進行形成性評鑑,探討Moodle學習平台結合回饋單模組的問卷設計,作為蒐集PMP國際專案管理師或CAPM國際助理專案管理師當選人與候選人學習社群在專案管理學習要素的觀點,以產出專案管理學習地圖,包含進入系統、問卷選擇(隨機)、填答、離開系統等流程,圖2為Web 2.0德菲法在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運用的流程圖。
圖2 Web 2.0德菲法在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運用流程圖
6.1 分析階段
依照結構化教材分析法的程序,進行PMBOK專案管理知識體學習要素的分析,經過內容專家分析PMBOK教材結構後,整理成55個單元,包含專案管理入門的學習要素44個,專案管理專業與社會責任5個學習要素,每個PMBOK的流程群組中包含10個學習要素,所以學習要素總數為489個,在試算表中排列為2維矩陣表,請參見圖3。
圖3 PMBOK專案管理學習要素2維矩陣表
6.2 設計階段
將兩兩成對的學習要素成為問卷的內容,兩兩成對的學習要素,為前要素與後要素的關聯關係,以第一題題目為例,前要素為「要能夠說出專案的定義」,後要素為「要能夠說出專案管理的描述」,問卷題目:「要能夠說出專案的定義」後,才有辦法學習「要能夠說出專案管理的描述」,您認為符合的程度為?每題問題包含6個選項:非常相符(80%以上)、很相符(80%-60%以上)、相符(50%以上)、不相符(50%-30%)、非常不相符(30%以下)、不知道,以及一個空白填答區,提供填答者對該問題回饋之用,在489前要素與後要素兩兩成對組成的問題共489*489-489個,將35個問題設計為一份問卷,每個前要素為首與489個後要素關連,分成14份問卷,最後一份問卷的題目為33題,共有問卷6846份,每題問題至少需要2位以上填答者的觀點,所以最少需要13692人次完成填答,此為群體目標人數。
6.3 發展階段
在Windows XP Professional版本作業系統安裝Moodle 2.0版學習管理平台,包含Apache網站伺服器、PHP程式開發環境、MySQL資料庫,以及一組固定IP及網域名稱的申請,另外設定使用者註冊自動回覆的郵件伺服器參數,並建立專案管理學習地圖的課程,然後再進立回饋單的活動,依序建立回饋單個別的名稱,並加上說明,以及問卷時間的期限;設定回饋資料為匿名身份,每個人僅可以看到填答結果;填答後的統計分析結果設定為填答後立即顯示;管理員選擇收到每次問卷填答的電子郵件通知;沒有限制填答的次數;以Moodle平台為每題問題加上編號及完成填答後的提示文字;問題的編輯包含5個單選項及一個文字區塊;回答的方式設定強制回答;加上確認碼的設計,防止問卷被有意者大量輸入等。
6.4 評鑑階段
研究者規劃的Web 2.0德菲法架構,平台介面功能的檢查要點包含申請會員、登入程序、新問卷選擇、舊問卷選擇,問卷填答或修改,統計結果檢視等滿意度,而在本研究的德菲法是調查學習社群專家觀點,與一般的的德菲法在專家遴選,以及問卷填答追蹤的方式並不相同,對於問卷填答的品質可能會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專家觀點的蒐集的完整性及代表性。
7 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使用Moodle 2.0版回饋單作為Web 2.0德菲法專家觀點的調查工具,在不需任何程式背景即可完成,算是一個效率高、成本又低的方案,如果要全面調查專案管理489個學習要素的觀點,應要提高學習社群參與德菲法調查的意願,所以在問卷平台的設計除了問卷相關功能外,如何建造一個符合Web 2.0精神,讓學習社群很容易交換、分享對PMBOK學習要素觀點的環境,提高Web 2.0德菲法的應用深度及範圍,可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 中文維基百科 (2008)。專案管理知識體系。Retrieved 10/31, 2008,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Search?search=PMBOK
- 佐藤隆博 (1996)。構造學習法の入門。東京: 明治圖書。
- 余兆鴻 (2004)。設計與實作具專家評鑑機制的網路問卷調查系統平台。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李咏吟 (1987)。教學的系統分析. In 中華教育學會 (Ed.), 有效學習研究。台北: 台灣書店。
- 張宜慶 (1998)。電腦網路德菲研究系統之建構及其可行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郭俊賢、陳淑惠 (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增訂版 ed.)。台北: 遠流(Linda Campbell,Bro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
- 歐展嘉 (2008)。Moodle馬上就會。台北: 松崗。
- 蔡秉燁 (2007)。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 高等教育。
- 盧澤宇譯 (2006)。什麼是Web 2.0. (Tim O`Reilly 著)。Retrieved 10/31, 2008, from 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138.htm
- ASTD. (2008). ASTD Announces 40 Winners in Its Sixth Annual BEST Awards. Retrieved 10/20, 2008, from http://www.astd.org/LC/news.htm
- Dalkey, N. C. (1972). Studi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Delphi and Decision-making: Lexington Books, 1972.
- Harold A. Linstone, & Murray Turoff.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 Co., Advanced Book Program.
- Karppinen, S. (2008). Craft-art as a basis for human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27(1), 83-90.
- Kloppenborg T. J., & W.A., O. (2002). The current state of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Trends, interpretations, and predictions.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33(2), 14.
- Leverett, C. O. N., Tabatabaei, M., & Schrottner, B. (2006). A TREND ANALY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EPISTEMOLOG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Southern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 Moodle.org. (2008a). Activity Module: Feedback. Retrieved 10/31, 2008, from http://moodle.org/mod/data/view.php?d=13&rid=95
- Moodle.org. (2008b). Moodle developers with write access. Retrieved 10/26, 2008
- Moodle.org. (2008c). Moodle Modules and plugins. Retrieved 10/26, 2008, from http://moodle.org/mod/data/view.php?id=6009
- Moodle.org. (2008d). Moodle Sites in Taiwan. Retrieved 10/27, 2008, from http://moodle.org/sites/index.php?country=TW
- PMI. (2008). Project Management Management Institute. from http://www.pmi.org/Pages/default.aspx
- Rao, J. K., Alongi, J., Anderson, L. A., Jenkins, L., Stokes, G. A., & Kane, M. (2005).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priorities for end-of-life initiativ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9(5), 453-460.
- 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13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