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IWB教學法省思

IWB是一種新式的白板,其特性有點類似觸控式面板、早期電子白板、投影機的等多項裝置的綜合體,找了一些參考資料,這個新式裝置目前使用的場域,除了學校以外,還可以應用在商業、軍事等,不過將其定位在教育領域,表示使用對象就是教師,讓老師使用這項新穎的配備,希望透過「互動」層次的提昇,進而克服一些不容易呈現的教學內涵,也就是改變一些講述教學,由於IWB的介入,所以可以引用更多教學策略,可以由單純老師口頭講述,給與老師更多互動的因子在教學過程,以Bloom的認知階層來看,表示教學的方法在事實、概念、程序、後設認知等知識的教學上,可以獲得一種創新的工具。

以搜尋結果所看到的案例,好像大多是小學教學應用較多,譬如是自然、英語、科學等學科,老師在電子白板的操作,使用一些內建的功能,互動的操作上可以是筆、指揮棒、手等,至於互動到底解決什麼原本的問題,可以是觀察的重點,一個是解決老師原本教學的哪些困境? 一個是互動方式,是否提昇學習成效? 有蠻多文獻皆有提到,採用IWB時,不要為使用它而遷就教學,如此可能會發生只是花樣的表相,實質意義不大的窘境,所以如何跳脫上述的問題呢? 對於一位欲導入IWB教學的老師或試教學設計師,尤其是定位在IWB教學法的教材或較具開發,不然花了人力物力、時間、金錢,教學現場老師都不用,那就白完一場了,可能可以師法遊戲市場與目前火熱的智慧型手機,人與裝置介面互動的研發設計,是如何進行的? 陳雅蘭(2009)在聯合新聞網一篇經濟日報報導中提到宏達電Diamond2和Pro2改款的過程。

宏達電這次花了十個月,仔細觀察使用者的問題,透過跨部門、甚至跨公司的合作,才終於解決這些問題。宏達電創意長陸學森說,我的「信仰(Belief)」,是用一隻手指頭就可以完成所有動作。所以宏達電二代鑽石機出現「Zoom Bar」功能,在觸控螢幕下方有個簡易的觸控板,左右滑動就能放大縮小照片、網頁,不僅方便,也順利避開iPhone雙指操縱的專利。至於「Push Internet」、「Straight Talk」和「聯絡人中心」等新功能,也都是目前智慧型手機沒有的應用,宏達電是透過遠距觀察、直接訪談和觀測線上討論區等方式,來找出使用者的困擾。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強調,以「簡單」和「效率」為核心,想辦法去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覺得上述案例可以借鏡至IWB教學教材(教具)開發的思維? 摘要如下?

  • 什麼是教學者的問題(困擾)?
    寫板書、畫架構圖、兩個白板間的比較、老師教學結果的紀錄、撰寫區塊的搬移或是放大、縮小
  • IWB教具的特色為何?
    簡單、保有老師教學的自主與自由,互動的流程固定或是不固定
  • 有可能因為IWB教學法,反而減少學生思考的空間與自由,或是IWB教學法只適用於某年齡層、某學科?
    K12、成人,電腦教學? 專案管理? 文學?

互動式電子白板是「白板」,科技的白板,而非螢幕,不要將IWB與廣播教學混淆,會落於IWB就是一個投射的大螢幕(廠商的思維、說法?),IWB是讓老師在教室教學中,能夠同時、實現多元素材運用的工具,IWB的運用的最高原則:乃希望透過IWB,教師能運用多元素材,以一種創新的互動教學法,互動過程,就是包含教師、人機介面(IWB)、學生三者,其目的是希望透過互動過程的昇華,提高學生應用、評鑑、創造的能力,達到較高的學習成效,所以運用IWB教學法的關鍵就是教師在IWB人機介面中展現互動層次的高低,在理想狀態中應該是層次越高,促成學生學習成效應該要越高;目前相關文獻中對於IWB運用,比較好的成效,一般是指動機、注意力的提升,這些文獻的研究對象大部分是中小學生,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訓練比較少,也有負面的評價,譬如:太多媒體的運用,反而減少學生的思考機會。

如果在這個專案中,只專注在IWB教學法的互動教材的開發,蕭英勵指出Glover等(2005)的研究:

以二十位數學老師和十二位現代語言學老師進行教學觀察,進行錄影帶內容分析以建立學生的學習型態、學習態度與學習取向之間的關係研究,佐以結構式訪談來瞭解教師對於電子白板的教學態度與教學法。研究觀察發現,教師面對電子白板有三階段的改變 (見 表一):「制式講解」(Supported didactic)、「逐漸互動」(Interactive)、「增強互動」(Enhanced interactivity)的階段改變。「制式講解」(Supported didactic)意指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法,只不過將電子白板當作傳統的黑板功能,未能發揮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逐漸互動」 (Interactive)說明了學生將不會對於電子白板產生好奇,但是學生的學習潛能未能被啟發時,此時就顯現了教師必須尋求外在資源的重要關鍵時刻,而「關鍵任務者」(Missioner)就是參與電子白板計畫的種子教師,需要尋求上級的肯定與來自同儕間的分享關懷,是支持種子教師持續推展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的動力來源;「增強互動」(Enhanced interactivity) 的階段中,教師已經成功地整合了電子白板、學生學習概念、認知發展與教學策略,掌握了資訊科技運用的優勢,針對學生的個別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語意和視覺對於空間概念的關連,激發學生的個人、小組與全體的學習成效 (蕭英勵,2007)。

項目與分類

「制式講解」(Supported didactic)

「逐漸互動」(Interactive)

「增強互動」(Enhanced interactivity)

支持與鼓勵教師的來源

部分的、個別的

群體導向的 (如:資訊團隊)

全校政策的 (全校教師需共同遵循的政策)

教師對於電子白板的認知與理解

僅停留於資料呈現

與課程結構產生關連 (外塑)

與學生的學習型態產生了關連 (內化)

電子白板設備的取得

取得管道受限

便利取得與使用

安裝好且隨時可以使用的

教師需要發展的相關技能

教學過程僅止於流暢,不注重學生學習型態

連結資訊科技與教學法

整合了教學科技、教師教學法、學生學習型態等

文化的轉變

師生對於電子白板產生好奇

教師關注於電子白板的相關課程研究與教學發展

師生將電子白板視為「習以為常」(normality)的教室中的教學工具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