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紅十字會精神影片

博愛人道、志願服務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Word表格列跳頁

如果一列的內容很多,列應該會自動跳頁,接續下依頁,而不是整列跳,注意以下設定,選取該列後,不要指定列高,並勾選「允許列超越頁分隔線」

image

image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99學年度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招生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99學年度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目前正在進行招生作業,相關招生訊息亦可參考本校招生組公告網頁 http://www.acad.tku.edu.tw/exam/exam1.htm,或本系網站之公告事項 http://www.et.tku.edu.tw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上

image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校園ICT應用的介紹

這是一篇關於校園ICT應用的介紹,包含:多媒體互動教學的製作技巧與應用 、數位學習平台與教學應用 、多媒體行動學習應用 、Web 2.0學習 等四個主題,約1萬5千字,相關參考資料如下。

多媒體互動教學的製作技巧與應用

數位學習平台與教學應用

  • Moodel.org。http://moodle.org/
  • Moodle Demonstration Site。http://demo.moodle.org/
  • Abdallah, F., Toffolon, C., & Warin, B. (2008). Models transformation to implement a Project-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BCL) scenario: Moodle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 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08, Santander.
  • ASTD. (2008). ASTD Announces 40 Winners in Its Sixth Annual BEST Awards. Retrieved 10/20, 2008, from http://www.astd.org/LC/news.htm
  • Brine, J., Wilson, I., & Roy, D. (2007). Using moodle and other software tools in EFL courses in a Japanese IT Univers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IT 2007: 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izu-Wakamatsu, Fukushima.
  • Eales, S., & Scantlebury, N. (2007). Integrating library services and resources at the Open University.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Networking, 13(1), 31-38.
  • Harmon, S. W., & Jones, M. G. (1999). The five levels of web use in education: Factors to consider in planning online cours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6), 28-32.
  • Moreno, L., González, C., Castilla, I., González, E. J., & Sigut, J. (2007). Use of constructivism an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an ILP processors course.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50(2), 101-111.
  • Vovides, Y., Sanchez-Alonso, S., Mitropoulou, V., & Nickmans, G. (2007). The use of e-learning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s to support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o improv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1), 64-74.
  • 教育部-六大學習網共同平台。http://learning.edu.tw/sixnet/
  •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多媒體行動學習應用

Web 2.0學習

專案管理發展現況

慶祝PMI-TW十歲生日,分享自己整理有關專案管理發展的一些文章,包括專案管理的歷史、專案管理現況、專案管理等主題。

  • 專案管理歷史

專案管理的實行可追溯至幾千年前的埃及和古羅馬時期,而現代專案管理的發展乃自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大規模政府專案,和日益增加的先進技術,Fredrick Taylor運用科學推理,以分析和改善勞動的效能,以及亨利甘特在研究海軍船舶的建造管理,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的甘特圖表,包含任務清單和里程碑標誌的應用,而以該時期著名的胡佛水壩專案為例,預算約為175億美金,參與人員包含六家公司的5200位工作人員,而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前,該專案在預算之內提前完成。爾後在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專案管理持續不斷的發展,包含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美國在太空競賽落後的情形下,推出了一些重大專案,並將重點放在科學和研究部份,這些成果後來成為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機構,這兩個機構也引領往後專案管理的發展,其中要徑法(CPM)與計劃評核術(PERT)是兩個增加的主要專案管理方法論,要徑法由杜邦公司與Remington Rand公司發展出來,主要是解決時程的問題,而計劃評核術源於美國海軍特殊計劃局進行北極星飛彈計劃,該技術是一種系統化控制的方法,來促使各項資源的配置及成本計算皆能最佳化,而今日的專案受惠於電腦科技的蓬勃發展,個人電腦強大運算能力已足以管理眾多專案,網際網路的興起,也讓專案經理比任何時候更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專案。

  • 專案管理現況

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將管理知識、技術、工具和方法綜合運用到一個專案活動上,是管理學界在近年形成一種專門的學術及專業,其應用研究已擴及各管理領域,其被引用的論文數從60年代起,至90年代已超過2000篇,成長達60倍,而美國國際專案管理學會(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制定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第三版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認定為作業標準,標準編號:IEEE Std 1490-2003,並於2001年取得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的認證,所以專案管理已成為一普遍可接受的標準。專案管理也是企業在徵才時重視的能力,以IT產業公證單位Forrester Research於2007年的調查指出,公司在雇用經理人時也會考量候選人是否具有專案的經驗,同時IT的主管也會希望他的團隊能夠接受專案管理的訓練,另外富比世雜誌在歷年調查專業IT認證中,PMI的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認證更多次成為唯一不是IT認證的前十名證照(資策會,2009),而對於資訊科技領域在專案管理範疇的應用,再從Tesch等發掘資訊科技與資訊技術領域的文獻研究,自223不同期刊找出784份紀錄的結果,歸納出共同的建議就是「應該經常檢查資訊科技與資訊技術領域的研究,在有關資訊系統專案管理議題中現有成功模式的可能性,而專案管理能力的學習也合乎未來時代的需要,「專案管理聖經」作者詹姆斯.路易斯就指出未來工作者需要具備三種能力,包含企業管理、專業技術與專案管理,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熊培霖也指出專案管理除了一般成本、品質、時程、風險等管理的硬技術與方法外,還包含軟技術,如人際關係、政治與權利問題的處理、溝通、協調、談判的能力,衝突的化解、決策的分析,人力資源的運用及專案領導的藝術等。

  • 專案管理認證

另從推廣單位在專案管理證照的推展上,可看出專案管理應用的蓬勃發展,在美國PMI以及歐洲專案管理協會IPMA為主的兩大專案管理體系,PMI推行的三層認證體系包含CAPM國際助理專案管理師、PMP國際專案管理師,PgMP國際計劃管理師認證,截至2009年1月全世界具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的人數約23萬人,國內的PMP人數則超過5000人,在2007年期間成長率曾為全球第一名,報考PMP考試前需具有3年的專案管理實務經驗,均參予過專案的五個流程,考試測驗的範圍內容,除了PMBOK九大知識領域及五大專案管理流程外,還包含專業與社會責任,而IPMA認證範圍主要在歐洲的42會員國,其主要合作對象為學術單位,與PMI以個人為會員不同,認證考試資格不需要任何專案經驗即可報考,IPMA證照將專案管理分成四級,A級為可以管理大型專案的專案副總,B級為可以管理複雜專案的專案協理,C級為可以管理一般專案的專案經理、D級則是合格的專案成員,考試的範圍為TNCB(專案管理能力基準)、IPMBOX(國際專案管理知識體系)這兩本書,與PMI專案管理認證考試不同處,IPMA的C級以上,另有筆試、面試等過程,B級以上還必須通過為期1天的Workshop小組討論的考驗。

小心網站的惡意程式!

找參考書的時候,需要登入至「新陸書局」,不過Google 瀏覽器給我這樣的訊息! 真糟糕。


警告- 造訪這個網站可能會損害您的電腦!

image

shinlou.com.tw 目前的刊登狀態為何?
網站已列為可疑網站,造訪此網站可能會損害您的電腦。
過去 90 天以來,。網站的其中一部分已記錄 1 次的可疑活動。
當 Google 造訪此網站時,會發生什麼事?
過去 90 天來,我們在該網站上測試了 4 個網頁,其中 2 個網頁會在未經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載和安裝惡意軟體。Google 上一次造訪此網站的日期為 2009-07-30,而上一次在此網站上發現可疑內容的日期為 2009-07-30。
惡意軟體是由 1 網域 (包括 x8e.ru/) 代管。
This site was hosted on 1 network(s) including AS3462 (HINET).

tkuet-0032

Google Picasa 3新功能

相信很多人現在手上都會有一堆的數位相片,不知你是如何管理它們? 如果你有安裝Google Picasa,也習慣使用它來瀏覽照片,要介紹2個不錯的功能給大家。 瀏覽照片: 每個人電腦可以開啟圖片的軟體一定很多,預設一般不是Google Picasa,現在你可以在圖片上方按滑鼠右鍵,指定開啟圖片的應用程式,選擇Picasa圖片片檢視器。

  • 瀏覽照片

tkuet-0033

然後就可以看到目前網站大量運用AJAX效果的瀏覽圖片的操作方式,下方式資料夾所有圖片的縮圖,可以即時點選任意一張圖片,會立即開啟,開啟的圖片在所有圖片的透明視窗上開啟,感覺不錯喔!

image

  • 相片美術拼貼

另外就是將數張照片以拼貼方式組合在一起,美術拼貼的功能在每個資料夾的上方,點選後預設會將所有照片以隨機方式進行拼貼,如果是特定的相片,可以選取後再點選「美術拼貼」,當然可以移除相片或新增新的相片,選取相片後,會出現一個類似色盤的圓圈,圓圈外有一個調整Bar,往內拖曳縮小,往外則放大,旋轉可調整角度,各位不妨玩玩。

image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Project 2007變更工作時間

1.點選工具\變更工作時間,切換至工作週的頁面標籤,按詳細時間按鈕。

clip_image002

2.在開啟的對話框,連續選取星期一至星期五,在「從」與「到」欄位,輸入正確的開始時間 上午 09:00,與結束時間 下午 06:00

clip_image004

p.s 如果有個別日期的工作時間是例外的,則在例外日期頁面標籤,輸入該日期的名稱,預設為非工作日,如果是時間不同,則再點選詳細資料按鈕,輸入該日期的時間。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虛擬實境應用大戰

虛擬實境的3D應用首推遊戲市場的各式電玩,而現今的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幾乎每個遊戲都需要大量3D、美術設計人才投入,而對於教育中的數位學習而言,以醫學教育而言,數位學習中展現醫學教育中不可取代的優點,可以看到逼真的嬰兒生育過程,或是人體任一位置的切面圖,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應用,在3/7輔大醫學院有一場多媒體在醫學教育的研討會,希望可以看到國內在這部分的嶄新應用,再轉個話題,看到「壹傳媒進軍電視」的報導,對於蘋果報大量應用圖文風格呈現新聞的延伸發展,要以其大量圖文資料庫、人才等資源,投入到電視新聞的呈現上,將影像立體化、運用先進動畫效果將真實與虛擬的影像結合處理,以突出於現有電視台在新聞處理上的視覺效果,就像是CSI影集對觀眾的吸引力,後續發展待所有人密切觀察。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09 輔大醫學院 多媒體在醫學教育上的應用

日期:2009/3/7

地點:輔仁大學國璽樓2樓國際會議廳

  • 第一場:醫學教育多媒體之發展現況    廠商代表:飛資得醫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陳惠玲
    主持人:鄒國英院長
  • 第二場:國際厚生健康園區-醫學教育多媒體發展經驗    廠商代表:國際厚生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莊育豪
    主持人:鄒國英院長
  • 第三場:輔大醫學系教學多媒體系統之開發-呼吸系統    計畫代表:輔大醫學系/副教授 王嘉銓
    主持人:方彩欣教授
  • 上午場綜合討論    主持人:方彩欣教授
  • 第四場:教學多媒體實務經驗QUEST 3D VR體感互動裝置    設計代表:就事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 廖崇政
    主持人:馮永華 主任
  • 第五場:多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    老師代表:淡江教育科技學系/教授 顧大維
    主持人:馮永華 主任
  • 第六場:醫學教學多媒體對教學和臨床上的幫助    醫學院代表: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 李友專
    主持人:江漢聲 副校長
  • 綜合討論:我心目中好的醫學教育多媒體
    主持人:江漢聲 副校長

電子郵件使用與備份-Gmail當機事件的省思

Gmail前幾天當機約3小時,當天使用的時候覺怪怪的,不過時值晚上約8點左右,已是當機時間的尾聲,後來也恢復正常使用,而這2天陸續在聯合新聞網及ZDNet看到事件後續發展的新聞,先是網友一片哀嚎、抱怨,國外甚至有人撰文與世界末日相比擬,Google高層可能小看Gmail的影響力,不得不在網站聲明道歉,如果假設Gmail當機不是3小時而是3天? 或是郵件資料無法完全救回? 對於隨時都在使用Gmail的高度依賴者,要如何防止災難發生後,讓損失減至最低呢? 你是否有一套「電子郵件的使用與備份」的策略呢? 這裡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作法與想法,待續..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讀書心得分享

昨天看了天下雜誌的3篇文章,一篇是李家同教授撰文:不能再陷入「高科技」的迷思,以及「微薄就業兩大現象:從工讀生到最年輕的襄理」,李教授認為高科技固然重要,不過趨勢高科技的發展基石,還是需要基礎科技,譬如:化工、機械,如果政府過於強調高科技的種種,反而會讓產業發展失去平衡,而人才的培育上也易會造成人力供需不均的後果,而當情況發生時,要補救都為時已晚,因為上述兩者都是長時間累積才能達成,更可看出政府掌舵者領導角色的重要,另外就是對於高科技的定義上,不要有所偏頗,使一般民眾認為高科技專屬一部份,譬如:半導體、電腦等台灣民眾熟悉的,而忽略在所有產業中都有核心難度高的技術、知識,甚至需要加以整合,將上述的思維轉換教育科技上,就是應用好的方法或工具能提昇學習者成效者,都是好的教育科技,不要只為追求新科技而認為新的、難的才是對學習有益,如果將原來教學方法或工具改善,可能會有更佳的結果。

第二篇文章讓我覺得這一波金融風暴的肆虐下,產生種種結果的最後影響,就是人力發展供需已脫離大家每天運行的軌道,似乎也加劇大前研一所提出M型社會的現象,到底要如何因應與重新檢視每個人學校所學與理想職務的思維,對於40歲以下的就業者,並無法解決整體環境改變下的人力需求,文中以麥當勞年經襄理與工讀生的比較,要讓讀者知道喜愛你的工作,充滿熱情迎接每個挑戰並隨時學習,除此之外,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可參考第三篇「征服微薄就業時代 失業率背後」一文,大前先生認為最重要的是成為一位知性生產的人,培養語言、財務、問題解決等一整套專業的能力,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則提出「職涯專案化」的概念,他強調要適應工作是一個個專案,有開始有結束,處於流動的狀態,每一個專案都是多種能力的組合,求職者必須累積不同的能力,不論是否在同一間公司,得有從A專案轉進B專案的能力,所以能在職場上勝出的,經常是持續累積個人能力的工作者,產業變動激烈,勞動者處理的業務內容也不斷在改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對年輕人的建議:要繼續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延伸閱讀

  • 關於大前先生提到的知性,分享天下雜誌2006年7月19日第351期天下雜誌的「創意決勝時代」的六大能力:設計分高下--獨特性美感及意義。故事賺大錢。整合讓電腦無法取代人腦。同理心深入顧客。玩樂。追尋意義--生命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dmntit.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html
  • 還有這本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8179

大一生最愛 圖像型學習Style

此篇是有關學習風格的調查,對象是大一學生,調查結果如標題所示,姑且不論此篇的參考價值,直覺會想到自己屬哪個類型? 雖然本人不在本研究的母體內,所以也就不會來調查我的學習風格,至於圖像式的學習,自己也是深有同感,在數位學習的教材開發中,都是要將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文字內容,需要轉換為圖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習成效,不過這樣的結果是否會造成有如蘋果報的現象,大家都要看圖像式的內容,對於大堆頭文字就不感興趣了,是否會減少學生識讀文字的習慣與能力呢? 前往觀看全文 (淡江時報第 741 期 2009-02-23)

Google Blogger張貼網誌的其他方法(二)

本文介紹使用Microsoft的Windows Live Writer來編輯網誌

1.首先至http://get.live.com/writer/overview下載

2.點選「WLinstaller.exe」安裝程式,進行安裝。

clip_image002[1]

3.選擇「我已有部落格設定」,再底選「下一步」按鈕。

clip_image004[1]

4.點選「其他部落格服務」,再底選「下一步」按鈕。

clip_image006[1]

5.輸入Google Blogger部落格網址,以及帳號、密碼,再底選「下一步」按鈕。

clip_image008[1]

6.顯示要「允許Writer建立暫存內容嗎?」,點選「是」按鈕,表示在Writer編輯網誌時,外觀與發佈的網誌相同。

clip_image010[1]

7.完成設定後的最後步驟,點選「結束」按鈕。

clip_image012[1]

image8.接著編輯網誌內容,可輸入網誌標題、內文、圖片,點選圖片後,可以選擇圖片文字排列方式,另外還可設定圖片大小、效果等;編輯完成可,可點選「儲存草稿」按鈕,將目前的網誌先儲存在本機端,或是點選「發佈」,網誌就會直接發佈至部落格。

Google Blogger張貼網誌的其他方法(一)

除了直接在Blogger編輯網誌外,還可以有2種方式來張貼網誌,首先來介紹第一種方法:利用電子郵件。

首先登入到部落格管理的主控台,切換至設定\電子郵件,在「Mail-to-Blogger」,輸入一個名稱,前面是自己的登入Google的帳號,這個電子郵件方便自己以電子郵件方式來張貼網誌,所以這個電子郵件一般也不要讓人知道喔! 除非你允許別人在你的部落格發表網誌,上方的BlogSend地址則可以輸入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當部落格有的網誌貼文,就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最後別忘了要儲存設定。

image

接著在電子郵件輸入 標題及內容,郵件標題會成為網誌貼文的標題,然後在收件者郵件地址輸入「Mail-to-Blogger」的電子郵件地址。

image

接著在部落格就會新增這篇網誌的了,各位可以試試喔!!

image

著作權與部落格

今天在智邦生活館的e週報,看到標題「英文作文,兩萬多顆蛋的背後」,算是呼應自己網誌「語文是邁向國際大門之鑰」的想法,順便逛了「遨遊天際任我行」部落格,是一個許多網友造訪的地方,該版主正在成立一個我第一次聽到的建置部落格工具「Tattertools」的社群,是由韓國人開發的,然後是看到一篇關於著作權的網友留言的連結,看其他描述該篇文章對著作權的解釋蠻獨到的,各位可以前往杯子大革命的「Copyright and Blogging」,另外再附上我在聯合新聞網看到的一篇文章「部落格引用創作 你侵害了誰?」,內容也不錯,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兩篇內容:著作權的尊重從自己做起!

原則上就是不要轉貼別人的網誌內容,除非在著作權規範下已明文其內容可以轉貼或引用,而以網路發展的趨勢上,本來差異與獨特性才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每篇網誌的產出,如果都是部落客本身的經驗論述,更可豐富網路內容,雖然現實上是不太可能!?,所以沒有辦法要求每個人對於著作權尊重的行為,版主本身則要明確宣示網誌的授權方式,譬如:在作品上標註自己是著作人以及完成著作的時間,或是特別註明「非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轉載」,也可以採用創用CC這種新式的授權方式,用善意換取善意。

 

延伸閱讀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TQC AutoCad 2008 2D-201

術科的201題第3小題,書上的題目是詢問區域C的面積? 量測的結果為104.22423,與答案不同 104.2243,經查詢一份2008新增題目的電子文件,該題目是詢問在中間圓C的面積為何? 答案為83.2319,兩者不同? 不過都是答案B就是了。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IWB教具 vs. IWB教材

兩者定位不同? 有何差異呢? 以萬能揭示板為例,其為教具,而許多數學老師以其為特性,設定在課堂上應用的教材稱之為IWB教材!?

SPSS Amos 17.0 產品介紹

結構方程模式(SEM)是近來在量化研究中一種結合新的統計與資訊技術,包含迴歸分析與因素分析,探討可觀測變數及不可觀測變數之間的關係,軟體商宏德國際最近有舉辦「SPSS Amos 17.0 產品說明會-結構方程模式論述與實作」,場次如下:3/3 (二) 14:00 ~ 16:30 台中市公益路二段51號10樓B1 (國泰公益大樓),3/4 (三) 14:00 ~ 16:30 高雄市中正二路175號17樓之3 (維士比大樓) ,3/5 (四) 14:00 ~ 16:30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26號11樓 (世界大樓),3/25 (三) 14:00 ~ 16:30 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26號11樓 (世界大樓),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

活動議程:

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 為何需要結構方程模式?
  • 結構方程模式的理論與說明

SPSS Amos 17.0優越的產品功能。

  • SPSS Amos 17.0完整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 SPSS Amos 17.0豐富的統計分析技術
  • SPSS Amos 17.0多樣化的結構方程應用模型

SPSS Amos 17.0實例操作展示

  • 建構結構方程模式及模型分析與矯正
  •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結果解釋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微軟擴大全省Vista諮詢大使在地服務

微軟在眾多國際大型軟體開發公司中,對於使用者的支援服務一向是公認投入最多的,譬如:Office SystemMSDN網站,今天在ZDNet的新聞看到微軟推出「Vista大使服務」,看的出來微軟還是蠻在乎Vista的,姑且不論Vista的受歡迎程度,對於這個新措施還是覺得蠻有趣的,另外還有漫畫式的步驟性支援文章,特別是針對初學者:最新一點通文章、最新PC互動對話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關於內容待續...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語文是邁向國際大門之鑰

在聯合新聞看到李家同教授的對於學測放榜的結果有二萬多位考生的英文作文零分的專文「英文作文 兩萬多顆蛋的背後」,教授對台灣教育的憂心令人感佩,而現在英文教育狀況,雖成績不代表一切,不過對於兩萬多顆鴨蛋的英文分數,實在令人不敢想像台灣國際化人才的願景,尤其自己的英文也是在半瓶水狀態下,必須研讀國外英文論文、期刊時,速度、品質均不如人,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只有靠時間來彌補先天的不足,而對於剛過不惑之年的成年人,時間每天都不夠用,願台灣教育(英文、語文...),能早日解決目前問題癥結。

我的延伸閱讀:

Google Blogger張貼網誌的其他方法(二)

本文介紹使用Microsoft的Windows Live Writer來編輯網誌

1.首先至http://get.live.com/writer/overview下載

2.點選「WLinstaller.exe」安裝程式,進行安裝。

clip_image002[1]

3.選擇「我已有部落格設定」,再底選「下一步」按鈕。

clip_image004[1]

4.點選「其他部落格服務」,再底選「下一步」按鈕。

clip_image006[1]

5.輸入Google Blogger部落格網址,以及帳號、密碼,再底選「下一步」按鈕。

clip_image008[1]

6.顯示要「允許Writer建立暫存內容嗎?」,點選「是」按鈕,表示在Writer編輯網誌時,外觀與發佈的網誌相同。

clip_image010[1]

7.完成設定後的最後步驟,點選「結束」按鈕。

clip_image012[1]

8.接著編輯網誌內容,可輸入網誌標題、內文、圖片,點選圖片後,可以選擇圖片文字排列方式,另外還可設定圖片大小、效果等;編輯完成可,可點選「儲存草稿」按鈕,將目前的網誌先儲存在本機端,或是點選「發佈」,網誌就會直接發佈至部落格。

image

Google Blogger張貼網誌的其他方法(一)

除了直接在Blogger編輯網誌外,還可以有2種方式來張貼網誌,首先來介紹第一種方法:利用電子郵件。

首先登入到部落格管理的主控台,切換至設定\電子郵件,在「Mail-to-Blogger」,輸入一個名稱,前面是自己的登入Google的帳號,這個電子郵件方便自己以電子郵件方式來張貼網誌,所以這個電子郵件一般也不要讓人知道喔! 除非你允許別人在你的部落格發表網誌,上方的BlogSend地址則可以輸入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當部落格有的網誌貼文,就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最後別忘了要儲存設定。

image

接著在電子郵件輸入 標題及內容,郵件標題會成為網誌貼文的標題,然後在收件者郵件地址輸入「Mail-to-Blogger」的電子郵件地址。

image

接著在部落格就會新增這篇網誌的了,各位可以試試喔!!

image

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現狀與趨勢

國內企業現況調查

由於知識經濟發展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及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員工的知識更需快速的更新,以提供企業運用知識創造優勢(戴文坡 & 普賽克, 2004),政府體認數位學習發展的重要性,於民91年初行政院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構想,預計五年內投入四十億元,民97年經建會擬訂的「挑戰2008」六年國發計畫,也將此國家型計畫列入「數位台灣計畫」中「e化生活」的第一個重點計畫。而在2005-2006國內員工千人以上企業的數位學習現況調查顯示,從未導入2003年72%-2004年14%-2005年25%,到有意願導入2003年14%-2004年63%-2005年40%,至已導入2003年14%-2004年23%-2005年35%,在數位學習經費的投資在1001萬以上3%,801-1000萬1%,401-600萬4%,201-400萬15%,100-200萬17%,100萬以下22%,而尚未規劃者有31%,再從歷年導入數位學習的阻礙首要因素,2003年「對數位學習的不了解」、2004年「無法估算訓練的學習績效」、2005年「缺乏瞭解數位學習的人才」、2006年「員工接受度」,可看出國內的數位學習已逐漸被企業接受及應用。

而以金融服務業與製造業來看,金融業運用數位學習的方式為「運用數位媒體呈現教學內容」(54.3%),「在網路上提供教材」(54.3%),「採購或自行開發數位學習平台」(60%),製造業數位學習的方式僅有36%「在網路上提供教材」,30%「運用數位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對於其他數位學習的應用在三成以下。在已導入與未導入數位學習效益上,前五名分別為降低訓練成本(63.5%、63.9%)、節省訓練時間(57.3%、54.9%)、擴大訓練範圍(55.2%、58.2%)、提昇員工能力與技能(42.7%、39.3%),增加員工學習意願(22.9%,13.1%),其餘部分低於百分之五,包含:增加員工對教育訓練的滿意度、提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促進雇主與員工之關係、改善下游廠商之工作品質、提昇外部顧客的滿意度、提昇合作夥伴的營運成效等,在數位學習人才需求上,整體來看「數位訓練規畫師」與「數位學習講師」是數位學習市場最熱門的人才需求,分別佔54%和53%。而資料也反應出企業因導入階段性的不同,所需人才的迫切性亦有所差異,未導入之企業最需要「數位訓練規劃師」佔63%,其次為「數位學習經理人」及「數位學習講師」以利企業規劃導入數位學習,而已導入之企業則最需要「數位學習講師」佔52%,其次為「數位教學設計師」(資策會, 2007),另外可從黃玉珍採訪復興航空、正隆、緯創等國內20家在數位學習有實績發展介紹來瞭解(黃玉珍, 2005)。

對於企業而言,企業內的學習者人數愈多,就愈適合透過網路來進行數位學習,而除了員工人數外,要在組織中成功推行數位學習要素還包括:地理據點是否分散、課程是否是動態的及不斷地在改變、課程傳送是否有時效的要求、現有教育訓練人才是否充足、員工的學習特性、企業的網路基礎建設,以及管理階層的態度(蘇照雅 & 陳怡穎, 2005),以國外企業規模相較國內的中小企業來說,發展數位學習主客觀因素是較具優勢的;而不論是傳統的教育訓練或是數位學習,訓練成效一直受企業重視,據資策會歷年對企業所做的數位學習導入與應用調查顯示,「無法估算訓練學習的績效」已連續四年排名在前三大阻礙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的因素之一(資策會, 2008),亦由於國內數位學習產業可提供企業在數位學習整體服務量與質的不足,另外在學習科技的研究成果,學界於90年代末早已體認到數位學習是網際網路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應用,研究上已有良好的基礎並居於亞太地區的領先地位(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

國內學術研究

黃騰等在2001-2007年SSCI期刊中的文獻分析研究,指出台灣的研究多半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的理論,數位學習的研究主題則以「系統的發展」為主占約63%,原因是論文的作者背景並非來自教育領域,而是資訊工程的相關領域,主要是建立在一些教育理論和資訊系統理論來設計系統,而非來自現場教學的實際脈絡與需求,如何從教學現場的從事者實務工作的角度來看待系統,進而改善系統的內涵,是系統未來能否成功導入數位學習的重要課題,從教育現場脈絡來看,約92%的研究並沒有從教學現場長時間地搜集、累積資料,建議下一階段的數位學習,應該從系統的開發,走向系統的回饋修正、篩選、整合,要完成上述的階段,則需要來自更多教育現場脈絡的研究,至於數位學習在各領域的發展狀況以高等教育為最多,依序為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市場性來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含企業教育訓練)是較具有市場性的(黃騰, 陳國棟, & 蔡今中, 2007)。

參考文獻

  • 黃玉珍. (2005). 數位修練 - 20家導入e-Learning的成功企業現身說法. 台北: 聯經.
  • 黃騰, 陳國棟, & 蔡今中. (2007). 台灣數位學習之現況與展望. 2007年 NCS 全國計算機會議.
  • 資策會. (2007). 2005-2006 數位學習: 桃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資策會. (2008). 國內企業學習成效評鑑模型之研究. 2008年人力資源發展博覽會論文比賽.
  •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緣起. Retrieved 10/20, 2008, from http://elnpweb.ncu.edu.tw/a/a.htm
  • 戴文坡, & 普賽克. (2004). 知識管理: 中國生產力中心(胡瑋珊 譯)
  • 蘇照雅, & 陳怡穎. (2005). 數位學習導入企業組織之探討.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三十八卷 第七期.

可以編輯Blog的工具

可以編輯Blog的工具蠻多的,不妨參考以下的工具

Wordpress :http://wordpress.org/

Blogger for Word:http://buzz.blogger.com/bloggerforword.html

國外數位學習發展趨勢之探討

今日的數位學習變得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一部分,不論是職業訓練,或是大學、高中的數位學習的課程,實行的方式可以純線上學習,或是混成的方式:也就是包含傳統教室授課與線上虛擬的學習環境,也可以將數位學習當成是支援傳統授課的資源,數位學習特性對於知識經濟的知識更新率來說,提供一個解決之道(戴文坡 & 普賽克,2004),羅斯在「學習地圖」一書中也提到,幾乎各行各業的知識,每隔兩、三年就會倍增,這也意味著你的知識也必須倍增(柯林‧羅斯 & 麥爾孔‧尼可, 1999);Smerdon博士在「Book of Knowledge」的報告中就指出,先進工業國家中機械工程師技術知識的半衰期只有7.5年,電子工程師為5年,軟體工程師為2年,簡單來說,一般雇員的知識在3-5年就會不合時宜,因此終身學習是必須的,而彈性的數位學習方式,也因而成為一個不可或缺部分(Loidl, 2005),另外Joe從郵寄給2萬名會員及網站的調查連結取樣調查分析,發現數位學習依然維持快速的成長,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注意在數位學習這個主題,目的是為了一個可預見的未來(Joe, 2006)。

Joe在未來數位學習的發展方向報告指出,郵寄給2萬名會員及網站的調查連結取樣調查分析,調查對象包含經營層級高階主管36%,教學設計師31%,課程開發人員12%,教學者、老師、教授11%,其他者10%,在有關未來方向的23問題中,詢問他們過去12個月在組織中有關問題的活動狀況,顯著增加與適度增加總比例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項目,依序為;1. 設計和開發快速自製的數位學習教材,2.利用數位學習,培訓客戶和合作夥伴,3.使用複雜的媒體在發展數位學習內容,4.評量數位學習的基礎上影響業務的成果,5. 設計數位學習去支持、加強非正規學習,6.設計可重複使用模組的學習物件,上述的第一項與第五項是在2006年新增的項目,以上可看出快速自製的數位學習教材設計是目前國外應用數位學習的重點(Joe, 2006)。

另外從Bersin & Associates於美國企業訓練調查報告,指出有關數位學習的發展趨勢如下:1.數位學習會大幅成長,利用自我導向的數位學習方式,佔用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從去年的百分之十五成長到百分之二十,這部分的成長主要是在小型組織(100-999名員工)中增加了線上培訓的方案,他們能夠從數位學習過程獲得實際需要的技能和技術,2.在年輕一代的學生族群,推動不同的數位學習策略,今年的研究表示大幅增加新網路和協作學習資源,如Podcast、學習社群、部落格與維基,3.依賴外包部分則繼續增加兩類:使用外聘講師和發展客製化內容,而在委外的LMS管理的情形與2007年相同,會減少利用國外內容開發商,4.現今有百分之三十八的組織使用學習管理系統(LMS),使用量的高度成長是由於中型市場的買家購買的,另外超過半數的公司使用有關虛擬教室的工具,以及在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間,使用的是模擬式及快速自製數位學習工具(ASTD, 2008)。

國外的學術研究自SSCI的444份期刊的文獻分析後,指出教學方法、學習環境、後設認知,為2001-2005數位學習領域最受歡迎的3個主題,建議的相關研究子主題是最可能影響教學方法的學習動機、訊息處理,另外可觀察出明顯的趨勢,就是未來的數位學習應進一步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紀錄與訊息(Shih, Feng, & Tsai, 2008)。

參考文獻

  • ASTD. (2008). ASTD Announces 40 Winners in Its Sixth Annual BEST Awards. Retrieved 10/20, 2008, from http://www.astd.org/LC/news.htm
  • Joe, P. (2006). Future Direction in e-Learning Research Report 2006. The ELEARNING GUILD Research Retrieved 2008/10/20, 2008, from http://www.elearningguild.com/pdf/1/apr06-futuredirections.pdf
  • Loidl, S. (2005). Benefits of E-Learning– Crucial Factors;An evaluation based on case studies. m-ICTE2005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m-ICTE 2005), from http://www.formatex.org/micte2005/84.pdf
  • Shih, M., Feng, J., & Tsai, C. C. (2008). Research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e-learning from 2001 to 2005: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gnitive studies in selected journal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1(2), 955-967.
  • 柯林‧羅斯, & 麥爾孔‧尼可. (1999). 學習地圖 (戴保羅, Trans.). 台北: 經典傳訊.
  • 戴文坡, & 普賽克. (2004). 知識管理: 中國生產力中心(胡瑋珊 譯)

IWB模組開發規劃構想

萬用揭示板有元件庫、白板區(元件固定、拖曳、群組、放大、縮小)、圖層(新增、關閉、隱藏),每個圖層的背景等,而電腦網路概論課程內容有哪共同元素可成為模式,參考萬用揭示板:網路組成的成員,組成排列方式,網路內的資料傳遞過程、分工、溝通,電腦裝置很多、線、訊號、電腦、伺服器、網路線、集線器、Repeater、GateWay、Router

模組開發的規劃初步構想...

  • 白板區:透明或白幕圖層(預設20個圖層、目前圖層、順序、鎖定、隱藏、顯示),存檔,圖片元件(拖曳、縮小、放大、),畫筆(粗細、顏色),板擦
  • 幻燈機(電腦):播放圖片資料夾、影片
  • 元件庫:圖片、影片、圖片資料夾
  • 打字板(字型、顏色、區塊大小調整):文字檔(預先打好 Or 現場廣播式直接輸入)
  • 網路線
  • 垃圾桶

IWB萬用揭示板

在網路上找到「萬用揭示板數學教學網」這個IWB虛擬教具,而且是針對國小數學設計的,定位清楚、而且直接參考教材中的內容直接數位化,其應用的模式,對於IWB教具開發應該是一個不錯的Sample,分析的要點:萬用揭示板到底解決國小數學老師哪些問題? 互動性的方式包含哪些? 學生的學習效益增加嗎?

提供的是教學的元件,老師依然使用原先的教學方式,老師依然擁有教學的自主性與自由,待續...

IWB教學法省思

IWB是一種新式的白板,其特性有點類似觸控式面板、早期電子白板、投影機的等多項裝置的綜合體,找了一些參考資料,這個新式裝置目前使用的場域,除了學校以外,還可以應用在商業、軍事等,不過將其定位在教育領域,表示使用對象就是教師,讓老師使用這項新穎的配備,希望透過「互動」層次的提昇,進而克服一些不容易呈現的教學內涵,也就是改變一些講述教學,由於IWB的介入,所以可以引用更多教學策略,可以由單純老師口頭講述,給與老師更多互動的因子在教學過程,以Bloom的認知階層來看,表示教學的方法在事實、概念、程序、後設認知等知識的教學上,可以獲得一種創新的工具。

以搜尋結果所看到的案例,好像大多是小學教學應用較多,譬如是自然、英語、科學等學科,老師在電子白板的操作,使用一些內建的功能,互動的操作上可以是筆、指揮棒、手等,至於互動到底解決什麼原本的問題,可以是觀察的重點,一個是解決老師原本教學的哪些困境? 一個是互動方式,是否提昇學習成效? 有蠻多文獻皆有提到,採用IWB時,不要為使用它而遷就教學,如此可能會發生只是花樣的表相,實質意義不大的窘境,所以如何跳脫上述的問題呢? 對於一位欲導入IWB教學的老師或試教學設計師,尤其是定位在IWB教學法的教材或較具開發,不然花了人力物力、時間、金錢,教學現場老師都不用,那就白完一場了,可能可以師法遊戲市場與目前火熱的智慧型手機,人與裝置介面互動的研發設計,是如何進行的? 陳雅蘭(2009)在聯合新聞網一篇經濟日報報導中提到宏達電Diamond2和Pro2改款的過程。

宏達電這次花了十個月,仔細觀察使用者的問題,透過跨部門、甚至跨公司的合作,才終於解決這些問題。宏達電創意長陸學森說,我的「信仰(Belief)」,是用一隻手指頭就可以完成所有動作。所以宏達電二代鑽石機出現「Zoom Bar」功能,在觸控螢幕下方有個簡易的觸控板,左右滑動就能放大縮小照片、網頁,不僅方便,也順利避開iPhone雙指操縱的專利。至於「Push Internet」、「Straight Talk」和「聯絡人中心」等新功能,也都是目前智慧型手機沒有的應用,宏達電是透過遠距觀察、直接訪談和觀測線上討論區等方式,來找出使用者的困擾。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強調,以「簡單」和「效率」為核心,想辦法去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覺得上述案例可以借鏡至IWB教學教材(教具)開發的思維? 摘要如下?

  • 什麼是教學者的問題(困擾)?
    寫板書、畫架構圖、兩個白板間的比較、老師教學結果的紀錄、撰寫區塊的搬移或是放大、縮小
  • IWB教具的特色為何?
    簡單、保有老師教學的自主與自由,互動的流程固定或是不固定
  • 有可能因為IWB教學法,反而減少學生思考的空間與自由,或是IWB教學法只適用於某年齡層、某學科?
    K12、成人,電腦教學? 專案管理? 文學?

互動式電子白板是「白板」,科技的白板,而非螢幕,不要將IWB與廣播教學混淆,會落於IWB就是一個投射的大螢幕(廠商的思維、說法?),IWB是讓老師在教室教學中,能夠同時、實現多元素材運用的工具,IWB的運用的最高原則:乃希望透過IWB,教師能運用多元素材,以一種創新的互動教學法,互動過程,就是包含教師、人機介面(IWB)、學生三者,其目的是希望透過互動過程的昇華,提高學生應用、評鑑、創造的能力,達到較高的學習成效,所以運用IWB教學法的關鍵就是教師在IWB人機介面中展現互動層次的高低,在理想狀態中應該是層次越高,促成學生學習成效應該要越高;目前相關文獻中對於IWB運用,比較好的成效,一般是指動機、注意力的提升,這些文獻的研究對象大部分是中小學生,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訓練比較少,也有負面的評價,譬如:太多媒體的運用,反而減少學生的思考機會。

如果在這個專案中,只專注在IWB教學法的互動教材的開發,蕭英勵指出Glover等(2005)的研究:

以二十位數學老師和十二位現代語言學老師進行教學觀察,進行錄影帶內容分析以建立學生的學習型態、學習態度與學習取向之間的關係研究,佐以結構式訪談來瞭解教師對於電子白板的教學態度與教學法。研究觀察發現,教師面對電子白板有三階段的改變 (見 表一):「制式講解」(Supported didactic)、「逐漸互動」(Interactive)、「增強互動」(Enhanced interactivity)的階段改變。「制式講解」(Supported didactic)意指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法,只不過將電子白板當作傳統的黑板功能,未能發揮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逐漸互動」 (Interactive)說明了學生將不會對於電子白板產生好奇,但是學生的學習潛能未能被啟發時,此時就顯現了教師必須尋求外在資源的重要關鍵時刻,而「關鍵任務者」(Missioner)就是參與電子白板計畫的種子教師,需要尋求上級的肯定與來自同儕間的分享關懷,是支持種子教師持續推展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的動力來源;「增強互動」(Enhanced interactivity) 的階段中,教師已經成功地整合了電子白板、學生學習概念、認知發展與教學策略,掌握了資訊科技運用的優勢,針對學生的個別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語意和視覺對於空間概念的關連,激發學生的個人、小組與全體的學習成效 (蕭英勵,2007)。

項目與分類

「制式講解」(Supported didactic)

「逐漸互動」(Interactive)

「增強互動」(Enhanced interactivity)

支持與鼓勵教師的來源

部分的、個別的

群體導向的 (如:資訊團隊)

全校政策的 (全校教師需共同遵循的政策)

教師對於電子白板的認知與理解

僅停留於資料呈現

與課程結構產生關連 (外塑)

與學生的學習型態產生了關連 (內化)

電子白板設備的取得

取得管道受限

便利取得與使用

安裝好且隨時可以使用的

教師需要發展的相關技能

教學過程僅止於流暢,不注重學生學習型態

連結資訊科技與教學法

整合了教學科技、教師教學法、學生學習型態等

文化的轉變

師生對於電子白板產生好奇

教師關注於電子白板的相關課程研究與教學發展

師生將電子白板視為「習以為常」(normality)的教室中的教學工具

參考文獻:

開放源碼甘特圖工具-GanttProject

最近Survey一下GanttProject這套以Java開發的開放源碼專案管理軟體,經搜尋網路上的資源,對GanttProject的評價,可以「陽春」來代表,不過採用這個工具的需求是:免費、中文、專案時程的預估與簡單管控,我覺得還是一套不錯的工具,網路上有一份約40 頁的參考資料可下載; 再列出一些相關的學習規劃。

GannttProject是以Java開發的開放源碼的專案管理管理,所以你可以在Windows、Linux、Mac環境安裝並使用它,GannttProject中甘特圖可以讓你在專案的計畫、執行等階段,運用在專案的時程管理,包含任務清單、任務之間的關聯、任務的工期、要徑管理,以及資源、資源的行事曆等,GannttProject不但操作親和性高,且只要簡單的操作步驟,運用並促成專案的成功。

  • 了解專案管理基本概念
  • 運用甘特圖在專案的計畫
  • 運用甘特圖在專案的執行與監控

從認識專案管理及GannttProject介紹開始,簡介專案管理概論、專案的生命週期及專案三角、專案管理計畫的準備、安裝GannttProject、簡介GannttProject,然後是建立專案甘特圖,進行建立及調整任務、控制任務的關連與相依性、修改任務的工期、建立資源、分派資源,最後是應用計畫專案甘特圖,內容是檢視要徑及調整專案時程、設定資源非工作時間、調整資源過度分派、儲存計畫專案狀態、任務進度記錄與監控、專案資訊的傳遞與分享,以上大約是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對GanttProject有興趣者,可前往官方網站的Demo,當然還有其他的專案管理工具都可以製作甘特圖,譬如:Microsoft Project,或是使用Microsoft Excel都可以,微軟提供Excel甘特圖增益集,可以直接下載安裝。

再補充幾個YouTube找到使用Excel圖表或Excel 2007中條件格式化儲存格等功能製作的甘特圖,可以看出Gantt先生所發展出的的Gantt Chart以作為管理專案的工具,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們都是受惠者。

參考資源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探討Web 2.0德菲法在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之運用

中央大學 第一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2008/11/30

摘要

本研究在開放原碼Moodle學習管理平台,以德菲法調查專業管理社群對於此領域學習要素的觀點,以作為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的資料來源,先以文獻探討為基礎後,依照分析、設計、發展、評鑑的系統化流程,規畫Web 2.0網路環境德菲法運用的流程,以提供後續學習地圖或其他領域在Web 2.0環境運用德菲法的參考。

關鍵詞:德菲法、專案管理、學習地圖、Web 2.0、Moodle

1 前言

人類在遇到重大挑戰時,總會運用群體的力量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德菲法就是一個被廣泛運用在蒐集眾多專家觀點的方法,可以找出多數專家心中對議題的主要觀點,而隨著網路環境的普及,網路德菲法更成為一項有效率的工具,提供讓更多專家參與的機會,對於議題意見、智慧的蒐集是更方便的,而學科領域或跨領域學習地圖的開發,需要更多老師或專家提供對學習要素關聯關係的觀點後才能完成,尤其是當學習要素多達百項時,德菲法中專家的遴選一般約在數十人,研究者認為Web 2.0的網路環境,對特定專業的學習社群進行德菲法的調查,應是未來運用的趨勢,而目前有許多免費或商業版的網路的調查工具或服務,故本研究選擇研究者熟悉的Moodle學習管理平台的回饋單,來規劃專案管理學習地圖的Web 2.0德菲法的應用。

2 Web 2.0的群體智慧

「Web 2.0」的概念是從O'Reilly與MediaLive討論國際研討會議題開始,由O'Reilly公司的副總Dale Dougherty提出,在Web 2.0概念裡視網路為平台,使用者的定位是自己控制資料如何呈現,在Flickr、.del.icio.us乃給予標籤而不是分類,Gmail、Google Map、AJAX則強化者使用體驗,PageRank、eBay、Amazon將使用者視為貢獻者,Google AdSense授與末端使用者自我服務的權利,部落格是參與而不只是出版,維基百科是對人完成的信任;如同2006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YOU」,表示Web 2.0網路中任何一個「你」的影響力都是舉足輕重的,所以任何一個Web 2.0應用的成功都是透過善用「你」的智慧、影響力來完成(盧澤宇,2006)。

2.1 網路德菲法的實施

德菲法是一種集體決策的技術,常用來對未來事務的預測和集體的決策,是獲得專家一致觀點的一種方法,在1953年由Daleky和Helmer提出,Daleky指出德菲法所意欲察知的是專家的意見,整個認知過程包含知識、推測、意見等資訊,實行的程序主要是結合群體專家意見的優點,而免除面對面討論所帶來的情境壓力,故可將德菲法的實行程序簡單視為一個結構化的傳播過程,而實際執行德菲法並沒有一定的程序可遵循,需依據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產生些許的差異,不過一般會依照典型德菲法來實施綱要,首先確認研究進行的主題,再依據問題選擇專家,專家的選擇上宜多樣化,可減少預測的誤差,人數部份則與研究的信度呈現正相關,表示越多的專家,越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建議人數不應少於10人,一般在10至30人之間,然後即可進行第一輪問卷,通常採開放式問題,讓專家自由表達,以蒐集廣泛意見,第二輪問卷設計以第一輪回收問卷為基礎,綜整專家意見並參考文獻,設計成條列化問題或陳述,以類似李克特氏量表由專家評定順序、重要性,第三輪及其後的施行,就是整理前一輪回收專家意見問卷,進行統計分析,通常包含平均數、中位數、四分位差,直到專家群的意見達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穩定為止(Dalkey, 1972; Harold A. Linstone & Murray Turoff, 1975; 張宜慶,1998);爾後因網路環境的普及,有人開始使用電子郵件來傳遞蒐集問卷,具有快速和低成本的優點,而電子問卷的方式亦隨著網路科技發達,更加的蓬勃發展,其中網路論壇、電子佈告欄、電子郵件和全球資訊網路是較常被用來進行調查工作,其優點包含調查成本低廉、資訊傳遞快速、確知傳遞狀況、無時間或區域限制、回答較具彈性、缺少社會情節效果、專著效果、便於資訊回饋、節省紙張耗費等(余兆鴻,2004;張宜慶,1998)。

3 教材內容分析

3.1 學習地圖

學習地圖或稱為學科概念及構圖的設計,其實是喚起人類在視覺心像上記憶的一種貢獻,今天大多數的教學方案中強調抽像符號在讀、寫、算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日活中一般人對圖像的空間記憶的能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而原因就在於人類使用語言機制以前,視覺器官就已經高度的發展,也是早期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從原古人類根據生活的經驗繪製動物、風景圖像,人類就開始以視覺器官學習識讀圖像的能力(郭俊賢 & 陳淑惠,1999);而學習地圖的使用就是讓學習者腦中呈現專家認知結構的圖像,其脈絡除了是認知的關聯外,還包含了順序,學習地圖的內涵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必須協助學生建立的知識架構,瞭解學習目標,視學習者的回應調整上課的步調等工作,學習地圖只是將上述程序具像化、精緻化,並解決一般對教師教學效能的質疑,因為學習地圖的建置過程,老師需要將數本教材、參考資料的的知識,與本身認知結構對應,老師需不斷反思、重構原本的認知脈絡,有時學科的知識領域較龐大,或是跨學科等的學習地圖建置,還需要與其他教師討論、確認、互相學習,自然能提昇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是教師進修專業的良好工具(蔡秉燁,2007),所以學習地圖是一個對學生或教師而言都是學習與教學的藍圖。

3.2 教材結構化

學習地圖的產出流程其實就是系統化教學的教材分析,也就是將教材進行結構分析,其程序包含學習目標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結構分析及學習評量等四個階段,要特別注意是每一個學習要素,也就是學習目標,並一定是一個學習單元的名稱,一個單元通常包含多個學習概念,需以學習概念來製作學習要素清單,如此在分析兩兩要素的學習先後關係時,才能避免因一個要素中又包含多個學習概念,而產生學習先後順序的混淆,或是無法具體區分的情形(蔡秉燁,2007);當完成學習要素列表後,一般可以電腦輔助分析方法來繪製學習地圖,也就是配合詮釋結構模式(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的協助,便能減低心智上負荷,輕鬆完成學習地圖的產出(佐藤隆博,1996;蔡秉燁,2007),而布林運算資料即為教材結構分析的第二個程序,需要老師或專家以試算表為輸入工具,將兩兩學習要素的關聯關係為具體或是有關、強相關即標示「1」,反覆進行直到沒有懷疑為止,不過當學科知識龐大或是有跨學科的教材時,其學習要素數量也會較多,僅靠幾位教師或專家輸入學習要素兩兩關係的布林值,對他們而言亦是很大的身心負荷,對於學習地圖的開發造成阻礙,此時可以運用德菲法來蒐集多數專家的學科知識來發展學習地圖(Karppinen, 2008; Rao et al., 2005)。

4 專案管理

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將管理知識、技術、工具和方法綜合運用到一個專案活動上,是管理學界在近年形成一種專門的學術及專業,其應用研究已擴及各管理領域,其被引用的論文數從60年代起,至90年代已超過2000篇,成長達60倍(Kloppenborg T. J. & W.A., 2002),PMI美國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制定的PMBOK專案管理知識體系,並於2001年取得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的認證,專案管理成為一普遍可接受的標準,專案由許多的過程組合而成,每一過程都包含為產生某一結果所採取的一連串活動,依活動性質與目的之不同,區分為起始過程、計劃過程、執行過程、控制過程,與結案過程等五個過程群組(Process Groups),來強化管理過程(Leverett, Tabatabaei, & Schrottner, 2006);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為美國專案管理學會(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開發的一個關於專案管理的標準,2004年第三版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認定為作業標準,標準編號:IEEE Std 1490-2003,並被廣泛應用在不同行業,例如:營建、土木、軟體、工程、汽車等產業(中文維基百科,2008),目前第四版的電子全文資料已於2008年10月在PMI官方網站釋出(PMI, 2008),PMBOK Guide(第三版,2004)將五大流程、九大知識領域,由44個流程群組所組成,每個流程組均包含投入(Input)、工具與技術(Tools & Technology)、產出(Output),以PMBOK Guide「6.2活動排序」流程組的內容為例,參見圖1,可看出專案經理要能夠運用時程規劃的工具與技術,才能有效的產出專案時程綱圖,PMI在專案管理認證推行的三層認證體系包含CAPM國際助理專案管理師、PMP國際專案管理師,PgMP國際計劃管理師認證等,截至2008/10目前全世界具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的人數約23萬人,國內的PMP人數則約4624人(截至2008年7月統計),在2007年期間成長率曾為全球第一名。

clip_image002[7]

圖1 PMBOK Guide Third Edition「6.2活動排序」流程組內容

5 Moodle學習管理平台

5.1 Moodle學習管理平台介紹

電腦教學是一種發展潛力最大的個別教學系統,能夠透過電腦與個別學習者互動,根據學習者的反應給予分析式的回饋或難易適中的教材,甚至可以提供遊戲式或問題解決式的學習情境,使學習者在一種啟發式的情境下學習,而電腦教學就是一種需要事先完整設計的教材運輸系統,教學計畫非運用系統分析後,才能在教學系統中運作,也就是包含學習者、教學計畫、機器(教學系統)三者的循環系統(李咏吟,1987),而目前大家在數位學習中接觸的學習平台(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就是「機器」的角色,可看出它在數位學習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擔任傳遞的角色外,還包含回應、回饋等,國內外中有需多的學習管理平台,如商業利性質的WebCT,國內的訊連科技,開放原碼的Moodle,而根據eLearn雜誌報導,由Alexa的網站流量數據顯示,Moodle的網絡流量在第二位LMS供應商:試用版的Blackboard之上,表示開放源碼軟體似乎是越來越受到歡迎,在美國(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conducted by EDUCAUSE in 2007)對於開放原碼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校園的接受率提升近百分之三十(ASTD, 2008);Moodle官方網站的開放原碼社群資源中,提供數百種的模組區塊、範本、論壇是擴展Moodle學習平台的重要資源,網站可選擇Windows或是Linux作業系統,平台中MySQL資料庫及PHP物件導向程式語言都具有跨平台的特性,而且是開放原碼中使用度極高的應用軟體,以目前在官方網站註冊的Moodle網站在201國家共有46252 個(2008/10/27),台灣地區有617個(Moodle.org, 2008d),Moodle平台雖具有上述的優勢,與其它商業學習平或是開放原碼的學習平台均有其不足之處,不過Moodle平台中應用多種的教學原理,除了豐富預設的線上資源及活動可供選擇外,也可自官方網站下載免費外掛模組來擴充功能(Moodle.org, 2008c),或是利用Moodle開發人員社群資源、自行開發(Moodle.org, 2008b)。

5.2 網路問卷的建立

在Moodle 2.0版中提供回饋單的新模組,提供學生表達對課程設計或是老師授課方式的建議,可以針對每一個活動結束之後以回饋單來調查學生的直接反應;每個回饋單可以建立個別的名稱,並加上說明,以及問卷時間的期限;回饋資料可以記錄使用者名稱為匿名或是原本登入Moodle學習平台中的身份,前者在統計頁面看不到填答者的身分,後者則可以看到每位填答者身分及其填答結果;填答後的統計分析結果亦可設定為填答後立即顯示或是隱藏;管理者也可以選擇收到每次問卷填答的電子郵件通知;對於填答次數可設定只能填答一次或是沒有次數限制;Moodle平台亦可為每題問題加上編號及完成填答後的提示文字;問題的編輯可選擇簡答題、數字答案、問答題、多重選擇等類型;回答的方式可設定強制回答者必需回答本題或是選擇性的;也可以加上確認碼的設計,防止問卷被有意者大量輸入,影響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完成問題的設計後,再選擇適當的樣版來排版問卷,填答後的結果管理者可匯出為Excel資料,作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亦可將回饋單的問題以XML資料格式匯出;Moodle 2.0版的回饋單模組除了自行設計問卷外,也可自行建立為任何形式的電子表單,不需要有程式背景即可輕鬆完成,端看使用者的創意及規劃(Moodle.org, 2008a; 歐展嘉,2008),研究者所建立Web 2.0德菲法與一般德菲法功能需求的比較,請參見表1。

德菲法功能需求 對應Web 2.0德菲法電腦網路功能
建立專家群名單 以專案管理社群為專家,透過社群平台寄發電子郵件,當專家登入Moodle平台後申請會員而蒐集專家群名單

問卷設計

在Moodle平台的回饋單直接編輯問卷,也可將外部XML問卷資料檔匯入

傳送問卷

由社群主動登入平台填答

回收問卷

問卷結果直接在頁面呈現

控制研究進度

專家透過隨機問卷選擇來填答

問卷結果統計

提供百分比統計功能,或是匯出至Excel進一步統計分析

專案結果輸出 可將單一問卷結果匯出,或是自資料庫檔案匯出全部問卷資料

提供研究者與專家間的互動管道

可使用電子郵件、Moodle平台簡訊功能、討論區或是部落格

表1 Web 2.0德菲法與一般德菲法功能需求的比較表(參考張宜慶,1998)

6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分析-設計-發展-評鑑系統化觀點的程序,並反覆進行形成性評鑑,探討Moodle學習平台結合回饋單模組的問卷設計,作為蒐集PMP國際專案管理師或CAPM國際助理專案管理師當選人與候選人學習社群在專案管理學習要素的觀點,以產出專案管理學習地圖,包含進入系統、問卷選擇(隨機)、填答、離開系統等流程,圖2為Web 2.0德菲法在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運用的流程圖。

image

圖2 Web 2.0德菲法在專案管理學習地圖開發運用流程圖

6.1 分析階段

依照結構化教材分析法的程序,進行PMBOK專案管理知識體學習要素的分析,經過內容專家分析PMBOK教材結構後,整理成55個單元,包含專案管理入門的學習要素44個,專案管理專業與社會責任5個學習要素,每個PMBOK的流程群組中包含10個學習要素,所以學習要素總數為489個,在試算表中排列為2維矩陣表,請參見圖3。

clip_image002

圖3 PMBOK專案管理學習要素2維矩陣表

6.2 設計階段

將兩兩成對的學習要素成為問卷的內容,兩兩成對的學習要素,為前要素與後要素的關聯關係,以第一題題目為例,前要素為「要能夠說出專案的定義」,後要素為「要能夠說出專案管理的描述」,問卷題目:「要能夠說出專案的定義」後,才有辦法學習「要能夠說出專案管理的描述」,您認為符合的程度為?每題問題包含6個選項:非常相符(80%以上)、很相符(80%-60%以上)、相符(50%以上)、不相符(50%-30%)、非常不相符(30%以下)、不知道,以及一個空白填答區,提供填答者對該問題回饋之用,在489前要素與後要素兩兩成對組成的問題共489*489-489個,將35個問題設計為一份問卷,每個前要素為首與489個後要素關連,分成14份問卷,最後一份問卷的題目為33題,共有問卷6846份,每題問題至少需要2位以上填答者的觀點,所以最少需要13692人次完成填答,此為群體目標人數。

6.3 發展階段

在Windows XP Professional版本作業系統安裝Moodle 2.0版學習管理平台,包含Apache網站伺服器、PHP程式開發環境、MySQL資料庫,以及一組固定IP及網域名稱的申請,另外設定使用者註冊自動回覆的郵件伺服器參數,並建立專案管理學習地圖的課程,然後再進立回饋單的活動,依序建立回饋單個別的名稱,並加上說明,以及問卷時間的期限;設定回饋資料為匿名身份,每個人僅可以看到填答結果;填答後的統計分析結果設定為填答後立即顯示;管理員選擇收到每次問卷填答的電子郵件通知;沒有限制填答的次數;以Moodle平台為每題問題加上編號及完成填答後的提示文字;問題的編輯包含5個單選項及一個文字區塊;回答的方式設定強制回答;加上確認碼的設計,防止問卷被有意者大量輸入等。

6.4 評鑑階段

研究者規劃的Web 2.0德菲法架構,平台介面功能的檢查要點包含申請會員、登入程序、新問卷選擇、舊問卷選擇,問卷填答或修改,統計結果檢視等滿意度,而在本研究的德菲法是調查學習社群專家觀點,與一般的的德菲法在專家遴選,以及問卷填答追蹤的方式並不相同,對於問卷填答的品質可能會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專家觀點的蒐集的完整性及代表性。

7 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使用Moodle 2.0版回饋單作為Web 2.0德菲法專家觀點的調查工具,在不需任何程式背景即可完成,算是一個效率高、成本又低的方案,如果要全面調查專案管理489個學習要素的觀點,應要提高學習社群參與德菲法調查的意願,所以在問卷平台的設計除了問卷相關功能外,如何建造一個符合Web 2.0精神,讓學習社群很容易交換、分享對PMBOK學習要素觀點的環境,提高Web 2.0德菲法的應用深度及範圍,可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 中文維基百科 (2008)。專案管理知識體系。Retrieved 10/31, 2008,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Search?search=PMBOK
  • 佐藤隆博 (1996)。構造學習法の入門。東京: 明治圖書。
  • 余兆鴻 (2004)。設計與實作具專家評鑑機制的網路問卷調查系統平台。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李咏吟 (1987)。教學的系統分析. In 中華教育學會 (Ed.), 有效學習研究。台北: 台灣書店。
  • 張宜慶 (1998)。電腦網路德菲研究系統之建構及其可行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郭俊賢、陳淑惠 (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增訂版 ed.)。台北: 遠流(Linda Campbell,Bro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
  • 歐展嘉 (2008)。Moodle馬上就會。台北: 松崗。
  • 蔡秉燁 (2007)。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 高等教育。
  • 盧澤宇譯 (2006)。什麼是Web 2.0. (Tim O`Reilly 著)。Retrieved 10/31, 2008, from 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138.htm
  • ASTD. (2008). ASTD Announces 40 Winners in Its Sixth Annual BEST Awards. Retrieved 10/20, 2008, from http://www.astd.org/LC/news.htm
  • Dalkey, N. C. (1972). Studi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Delphi and Decision-making: Lexington Books, 1972.
  • Harold A. Linstone, & Murray Turoff.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 Co., Advanced Book Program.
  • Karppinen, S. (2008). Craft-art as a basis for human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27(1), 83-90.
  • Kloppenborg T. J., & W.A., O. (2002). The current state of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Trends, interpretations, and predictions.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33(2), 14.
  • Leverett, C. O. N., Tabatabaei, M., & Schrottner, B. (2006). A TREND ANALY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EPISTEMOLOG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Southern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 Moodle.org. (2008a). Activity Module: Feedback. Retrieved 10/31, 2008, from http://moodle.org/mod/data/view.php?d=13&rid=95
  • Moodle.org. (2008b). Moodle developers with write access. Retrieved 10/26, 2008
  • Moodle.org. (2008c). Moodle Modules and plugins. Retrieved 10/26, 2008, from http://moodle.org/mod/data/view.php?id=6009
  • Moodle.org. (2008d). Moodle Sites in Taiwan. Retrieved 10/27, 2008, from http://moodle.org/sites/index.php?country=TW
  • PMI. (2008). Project Management Management Institute. from http://www.pmi.org/Pages/default.aspx
  • Rao, J. K., Alongi, J., Anderson, L. A., Jenkins, L., Stokes, G. A., & Kane, M. (2005).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priorities for end-of-life initiativ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9(5), 453-460.
  • 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138.htm

Powerpoint檔如何Post上Blog(二)

P般部落落網站並支援PPT簡報的呈現,如果要在網誌內呈現簡報,提供第2個作法:

可以至http://www.slideshare.net/網站,它是一個可以分享簡報的網站,程序大致如下:

1.申請會員,帳號/密碼

2.上傳簡報檔

clip_image002

3.分享簡報,稍待數分鐘

4.複製分享崁入的程式碼至網誌

PowerPoint檔如何Post上Blog(一)

一般部落落網站並支援PPT簡報的呈現,如果要在網誌內呈現簡報,先介紹下列作法:

1.將簡報上傳至Google文件,並發佈。複製iframe程式碼至網誌內即可。

clip_image002

2.發佈至部落格的 Google文件簡報結果,請利用「簡報」關鍵字查詢或直接點選標籤TAG。

網路學習社群初探 -PMBOK專案管理知識體學習社群的發起簡報分享

今天晚上7:00,在PMI-TW的「PMP新軍營-志工先鋒營」分享活動簡報如下,使用Google Docs簡報,有些內容文字跑掉了,待修正後再上傳一次。

將投影片儲存為圖片,再在以相片製作新的簡報發佈,修正先前的問題,不過內容為圖片,無法擷取文字了,原始檔案下載,簡報使用PowerPoint 2007(*.pptx),其中還有使用Visio製作流程圖,前往學會本活動網頁。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網路學習社群初探-PMBOK專案管理知識體學習社群的發起

2/18 很榮幸能夠在PMI-TW 「CAPM/PMP菜鳥營、志工先鋒贏」的聚會,與各位先進分享自己對於Web 2.0群體智慧主題的想法,陸續會整理一些參考資料及摘要,待續...

全校課程地圖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弘光科技大學辦理全國性「全校課程地圖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日期:2009/2/11

研討會的目的(官方):

教育部顧問室推動全校課程地圖計畫邁入第二年,各校紛紛投入全校課程地圖計畫發展工作,本研討會活動針對規劃全校的課程地圖之理念與發展進行探討,未來期望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之間「完」成通識與專業銜接整合,及內容和目標融貫的鍊結,以完成系統脈絡化的清晰學習課程。

與自己研究方向:複雜學習與學習地圖有關,我會參加當天的研討會,希望會有很多收穫,精彩內容待續...

林哲一 教授(政大哲學系)的演說摘要

通識教育的發展

  • 社工(同理心、助人),案主
  • 哲學...說理,跨領域(同通識教育)
  • 通識教育非學門,競爭少(基礎),與每人有關
  • 價值創造:Value:構成該系統的元素,元素間異質(high)整合(high),value(high);same as General Curriculum;How to implemetation
  • 不同專業的共同基礎(技職 vs. 大學) same for human, why different?
  • 哲學思維?!
  • 以學習者為中心!
  • Kill 籓籬、課程零碎與膚淺、學習動機低(營養學分、不受重視)
  • 全校課程地圖 map與mapping( 現實與理想) nouns vs. verb
  • 系統、層次感,開課指導性
  • How connect general ... and professional ...
  • 專業之間易,通識之間難
  • 課程意義的反省? 補實與剪裁?
  • 專業教育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作基礎?
  • 全校課程地圖對於每個stakeholder的意義,如何使用?
  • 專業與通識對話(藩籬)
  • 知識本位 學習者本位
  • 不要倒果為因:譬如,品德教育...品德是果,不是因,要把品德融入教學過程
  • 全校課程地圖是平台